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的基因治疗近期取得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临床阶段基因疗法进展
-
Vivet Therapeutics的VTX-801
- 采用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递送截短ATP7B基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国际1/2期GATEWAY试验显示,治疗3个月后或9个月可停止标准治疗,患者肝纤维化和铁积聚评分恢复正常。
-
锦篮基因的GC310
- 腺相关病毒注射液,通过AAV递送miniATP7B基因恢复铜离子代谢。国内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非临床研究显示疗效显著,单次治疗即可表达功能性铜转运蛋白。
-
MWAV201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启动的基因治疗研究,完成首次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用药,未见不良反应,标志着国内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迈出重要一步。
二、技术优化与创新
-
基因载体优化
-
Vivet的VTX-801和Ultragenyx的UX701通过删除ATP7B基因的金属结合域,提高病毒滴度并减少免疫反应。
-
双AAV载体(如Padula项目)可同时表达ATP7B蛋白,但需增加病毒剂量并控制免疫反应。
-
-
基因编辑技术
- CRISPR/Cas9系统被用于精确编辑基因,未来可能用于插入、替换或删除致病基因片段,但目前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三、临床试验与监管进展
-
国内获批临床 :GC310于2025年2月获NMPA注册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肝豆状核变性基因治疗药物。
-
国际多中心试验 :GATEWAY试验(Vivet Therapeutics)和MWAV201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均进入临床阶段,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未来展望
基因治疗有望成为肝豆状核变性的长期解决方案,但需克服病毒载体容量、免疫反应等挑战。未来研究将集中在提高基因表达效率、降低副作用及联合疗法(如基因治疗与肝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