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遗传机制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位于染色体13q14.3上的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负责铜的跨膜转运。
- 基因突变: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消失,引起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和胆道排铜障碍,导致铜在体内沉积。
- 种族特异性:基因突变位点具有种族特异性,中国人常见的突变包括R778L, P992L和T935M。
临床表现
- 肝脏病变:早期症状包括厌食、肝炎等,逐渐发展为肝硬化,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
-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精神症状等。
- 其他症状:如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溶血性贫血等。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如血清铜蓝蛋白、尿铜排泄量等)及基因分析。
- 治疗:包括低铜饮食、驱铜治疗、护肝治疗等。
总结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