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病变(Wilson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是综合性的终身管理,核心包括低铜饮食、药物治疗和必要时肝移植。 关键措施为:严格限制铜摄入(每日<1.5mg)、使用螯合剂(如青霉胺)或锌制剂促进排铜,晚期患者需考虑肝移植。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避免肝衰竭和神经损伤。
-
低铜饮食
避免动物内脏、海鲜、坚果等高铜食物,改用精白米面、牛奶、蛋清等低铜食材。禁用铜制餐具,每日铜摄入量需控制在1mg以下。牛奶不仅含铜低,还能辅助排铜。 -
药物治疗
- 螯合剂:青霉胺是一线药物,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但可能引起过敏或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曲恩汀作为二线选择,适合不耐受青霉胺者。
- 锌制剂:如硫酸锌可减少铜吸收,适用于无症状患者或维持治疗,重症需联合螯合剂。
-
肝移植
对急性肝衰竭或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术后10年存活率超80%。亚洲患者需注意基因突变(如R778L)对治疗的影响。 -
长期监测与个体化调整
定期检查尿铜、肝功能及血常规,根据症状调整药物剂量。神经型患者需结合对症治疗,如控制震颤药物。
坚持终身治疗与定期随访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患者应尽早确诊并启动治疗,以最大限度保护肝脏和神经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