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特效药以铜代谢调节为核心,主要包括铜螯合剂(如D-青霉胺、曲恩汀)和锌剂(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通过促进铜排泄或抑制铜吸收实现疗效。早期规范用药可显著改善症状,患者需终身治疗并配合低铜饮食。
-
铜螯合剂
- D-青霉胺:作为一线药物,能络合血液中的游离铜并通过尿液排出,需从小剂量逐步递增至每日750-2000mg。空腹服用以避免食物干扰吸收,但可能引发过敏、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尿铜和血常规。
- 曲恩汀:适用于青霉胺不耐受者,每日剂量900-2700mg,不良反应较少,但国内获取难度较高。
- 二巯基丁二酸:静脉注射用于急性期,口服胶囊可作为替代方案,常见胃肠道反应。
-
锌剂
- 通过诱导肠道金属硫蛋白合成,阻断铜吸收,适合维持期治疗或无症状患者。成人每日150mg分次餐前服用,需与青霉胺间隔2小时以避免相互作用。锌剂副作用较轻,以胃肠不适为主。
-
低铜饮食与辅助治疗
- 避免动物内脏、贝类、坚果等高铜食物,选择精白米面、浅色蔬菜等低铜食材。严重病例需肝移植,尤其针对急性肝衰竭或药物治疗无效者。
肝豆状核变性需终身管理,患者应定期复查铜代谢指标并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早期干预可大幅改善预后,避免不可逆器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