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
时间节点
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即为立冬。
-
字面含义
“立”指开始,“冬”指终结,合起来表示冬季的起始。
二、核心寓意
-
自然现象
-
天气转冷,日照时间缩短,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降至33°47′。
-
植物进入休眠期,动物冬眠或迁徙。
-
-
农事活动
- 农民开始收藏秋收作物,为冬季储备物资。
-
哲学思想
- 体现“天人合一”理念,万物顺应自然规律进入闭藏状态。
三、历史与文化
-
古代节日
古代将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是重要的节气节点。皇帝会率群臣祭祀天地,祈求丰收与平安。
-
民俗活动
各地有丰富的庆祝方式,如吃补品(如羊肉汤)、腌制食物、举办庙会等,体现对自然的敬畏与适应。
四、节气特点
-
气温变化 :气温持续下降,早晚温差增大。
-
物候现象 :候鸟南迁结束,植物叶落,进入越冬状态。
立冬不仅是季节更替的标志,更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哲学思考,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