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花宴席,又称 十三花席 ,是 回族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宴席 。它起源于秦汉时期,最早可追溯到亲王犒劳文臣武将的宴席,至唐代臻于完善,明清民国时期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宴宾待客的最高礼节。清朝时期,十三花宴席从宫廷深院走进百姓民间,广泛流传于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回族聚居区。
宴席特点
-
菜品多样 :十三花宴席的菜品主要以牛肉、羊肉、鸡肉以及当地农副产品为主,辅以蒸、煮、炖、炒、凉拌等方法精心烹制而成,最大限度留住食材鲜味和营养成分,荤素搭配。
-
摆盘讲究 :菜品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放,把九碗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横看竖看都是三行,俗称“九碗三行子”。在九碗的基础上再摆放四碟,就是十三花的基本形式。
-
礼仪庄重 :与农耕文明一道衍生传承而来的十三花宴席,自然少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菜品摆放、上菜流程等都有章可循。在上十三花之前先要给客人奉上“三泡台”。
地域特色
-
陇中地区 :在陇中地区,十三花宴席又称鸡肘席,是民间招待宾客最为传统且档次最高的宴席。它由清茶点心、干果、水果、馄饨、八个水碟菜,并中间放置和菜(气)盘子与八个跑菜、五个座菜组成,总共十三道菜。
-
张家川回族 :在甘肃张家川回族,十三花席是规格最高的一种宴席,通常在婚嫁和举行大的宗教活动(尔曼里)中才能见到。
-
通渭地区 :在通渭地区,十三花筵席(俗称鸡肘席)是民间招待宾客最为传统且档次最高的筵席,其菜品和上菜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
文化价值
十三花宴席不仅是一种美食的盛宴,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和文化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菜品、精美的摆盘和庄重的礼仪,成为回族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022年,“大荔九品十三花”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一步证明了其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