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楚文化,以楚国发源地命名
湖北菜被称为“楚菜”的命名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历史背景,具体原因如下:
一、文化根源
-
楚文化发源地
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核心区域,楚国都城曾设于今武汉,文化影响覆盖全省。楚文化以“尚香”“尚鲜”著称,强调食材本味与烹饪技艺的结合,为楚菜奠定了基础。
-
历史文献记载
屈原《楚辞》中提到的“招魂”“大招”等篇章,记载了楚宫盛宴包含20余种楚地名食,这是中国最早用文字记载的菜单,证明楚菜最早可追溯至东周时期。
二、命名争议与规范
-
“鄂菜”与“楚菜”的争议
湖北省曾长期使用“鄂菜”作为简称,但2018年7月湖北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决定将简称统一规范为“楚菜”,旨在提升文化认同感和产业竞争力。
-
权威文件推动
该文件明确表示,湖北菜作为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命名应体现文化根源而非行政区划名称。这一决策得到了中国烹饪协会的关注,但截至2025年3月,全国34个菜系的官方认定尚未完全明确。
三、菜系特色与分类
-
核心特点
楚菜以水产为主,擅长蒸、煨、炸、烧、炒,追求“汁浓芡亮,香鲜较辣”,具有“滚、烂、鲜、醇、香、嫩、足”七大特色。
-
流派划分
传统楚菜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分为荆南、襄郧、鄂州、汉沔四大流派,代表菜品包括藕炖排骨、爆炒油菜苔、三鲜豆皮等。
四、产业定位与发展
湖北省政府将楚菜纳入省级战略,计划到2025年打造万亿楚菜产业,推动其成为国际知名美食品牌。这一目标进一步提升了楚菜的官方地位和行业认可度。
湖北菜称“楚菜”是文化传承与行政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彰显了地域特色,又体现了政府推动地方美食产业发展的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