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出现小洞的问题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具体表现形式和防治措施如下:
一、常见原因分析
-
麻面
-
表现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出现小凹坑,可能伴随钢筋外露。
-
原因 :模板表面粗糙、清理不干净;脱模剂涂刷不均或漏刷;模板接缝不严导致漏浆;振捣不密实使气泡滞留表面。
-
-
蜂窝
-
表现 :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形成类似蜂窝状的孔洞。
-
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骨料计量错误;搅拌时间不足导致和易性差;浇筑时下料过多或振捣不密实;模板孔隙未封堵。
-
-
泌水/水泡
-
表现 :表面出现圆润孔洞或“水线”“砂线”,多与自由水过多有关。
-
原因 :拌合物中自由水含量过高;振捣不足或模板漏浆。
-
-
其他原因
- 钢筋卡住导致下料中断;混凝土离析(砂浆与石子分离);振捣顺序错误或漏振。
二、防治措施
-
改善模板工艺
- 模板表面涂刷脱模剂并均匀覆盖,接缝处密封处理;振捣前清理模板杂物,确保密实性。
-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 减少多余水分,避免泌水;调整砂、石、水泥比例,提高和易性。
-
规范施工流程
- 分段分层浇筑,避免一次性下料过厚;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后再继续上层浇筑。
-
加强质量检测
- 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闭水试验,发现漏浆或蜂窝及时修补。
三、特殊说明
部分小洞可能是施工工艺允许的预留孔洞(如锚固件),需结合设计图纸确认。若孔洞较严重且影响结构安全,建议咨询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修复。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表面小洞的出现,提升工程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