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
1. 定义与病理特征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是由长期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病变,属于高血压肾病的范畴。其核心机制为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尤其是入球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和纤维化,进而引发肾脏缺血性损伤,最终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该病在西方国家是终末期肾衰竭的第二大病因,我国发病率近年也呈上升趋势。
2. 发病机制
- 血管病变:长期高血压使肾小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和缺血。
- 肾单位损伤:缺血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最终影响肾脏滤过和排泄功能。
3.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以肾浓缩功能下降为主,表现为夜尿增多、多尿。
- 晚期症状:进展至尿毒症阶段时,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
4. 危险因素
- 人群特征:老年人(尤其有烟酒嗜好、作息不规律者)、黑人种族。
- 疾病因素:中重度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等原有肾脏疾病。
5.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需严格控制血压(舒张压<90 mmHg),优先选用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 预后:治愈率较低(约10%),需长期药物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
注:该病需与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区分,后者进展更快且常伴恶性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