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膜部狭窄的处理方法主要根据狭窄程度、患者症状及整体身体状况等来决定,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方式:
- 定期观察:对于无症状的轻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通常采取定期观察的策略。建议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主动脉瓣狭窄的进展情况,一般每年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 药物治疗
- 缓解症状药物: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例如,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因心力衰竭导致的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输出量。但需注意,药物治疗不能根本上解除主动脉瓣狭窄,仅能缓解症状。
- 预防并发症药物: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在进行牙科手术、侵入性检查或其他可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前。
- 手术治疗
- 主动脉瓣置换术:这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方法,适用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有症状的患者,或虽无症状但存在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微创手术,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传统开胸手术技术成熟,但创伤较大;TAVR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一些高危或不适合开胸手术的患者。
- 主动脉瓣修复术: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主动脉瓣狭窄,如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或瓣叶病变较轻的患者,可考虑行主动脉瓣修复术。该手术旨在修复受损的瓣膜,保留自身瓣膜功能,相较于瓣膜置换术,可避免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带来的风险,但手术适应证相对较窄。
- 介入治疗: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将球囊导管经血管插入主动脉瓣,扩张球囊以撑开狭窄的瓣膜口,增加瓣口面积。主要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高龄或存在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以及作为手术前的过渡治疗。但该方法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远期效果不如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膜部狭窄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