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围标串标行为记录需结合技术手段、文件审查及关联调查等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一、传统审查与关联调查
- 检查投标人关联关系
- 核查投标人股权结构、法定代表人、高管是否存在交叉任职或持股现象。
- 通过工商信息查询工具(如天眼查、企查查)比对投标单位的基本信息(地址、联系人、股东等)是否重复。
- 投标文件分析
- 对比投标文件内容,包括技术方案、报价规律、错误雷同等,若相似度过高(如20%-30%)或关键信息一致,可视为串标嫌疑。
- 检查签字笔迹或电子文档属性(如Excel保存者、修改时间)是否一致。
二、电子数据追踪
- 技术痕迹识别
- 分析投标文件的IP地址、Mac地址、计价软件加密锁号等电子标识是否重复,锁定同一设备或人员操作记录。
- 截留并比对标书上传、保证金缴纳等环节的数据传输痕迹。
- 大数据行为分析
- 通过历史投标数据(如投标频率、中标率、地域分布)判断投标人是否存在异常行为模式(如长期陪标)。
三、资金流与通信调查
- 银行流水核查
- 调取投标人银行账户流水,追踪大额资金往来是否涉及标书制作费、中介佣金等可疑交易。
- 通信记录筛查
- 调取话单、短信及社交工具(邮箱、即时通讯软件)记录,查找标书传递、报价协商等串通证据。
四、行政与司法途径
- 纪委/监管部门介入
- 依据《招标投标法》审查招标文件是否存在排斥性条款,结合报价异常、资质造假等证据认定围标行为。
- 对查实的串标行为采取中标无效、罚款、取消资格等处罚,涉刑案件移交司法机关。
五、工具与技术支持
- 使用“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自动筛查电子标书雷同信息,截留并推送可疑文件至监管部门。
- 依赖第三方审计或专业机构协助证据收集与分析。
以上方法需多维度交叉验证,通过电子数据锁定技术痕迹、传统审查发现关联关系、资金流追溯利益链条,综合形成完整证据链以确认围标串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