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储水从三峡大坝开始,通过拦截长江上游水流进行蓄积。首次蓄水是在2003年,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是在2010年。
三峡库区储水概述
三峡库区储水是通过三峡大坝实现的。三峡大坝拦截长江上游水流,使得水流在坝体后蓄积,形成三峡水库。这一过程是三峡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调节水流量,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防洪、航运、供水、生态和发电等多重保障。
储水过程与阶段
- 首次蓄水:三峡水库首次蓄水是在2003年,当时蓄水位达到135米。
- 蓄水阶段: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库区水位逐步上升。2006年蓄水至156米,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至2010年期间,通过试验性蓄水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
- 年度蓄水:此后,三峡水库每年在汛末蓄水,至枯水期前逐渐释放并腾出库容,以“蓄丰补枯”的调度方式,保障长江流域的各项需求。
蓄水管理与调度
三峡水库的蓄水管理与调度由水利部及相关机构负责。每年汛末,根据长江流域的水情和蓄水计划,三峡水库开始蓄水,至次年汛前逐渐释放库容。这一过程中,需密切关注长江流域的水文变化,确保蓄水与调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蓄水影响与意义
三峡库区储水对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显著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减轻了洪涝灾害的威胁;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水流量,为航运、供水、生态和发电等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三峡水库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工湖泊,为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峡水库蓄水历程表
阶段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蓄水高度(m) | 主要目的与影响 |
---|---|---|---|---|
围堰挡水发电期 | 2003年 | _ | 135 | 初步蓄水,发电效益开始显现 |
初期运行期 | 2006年 | _ | 156 | 进一步蓄水,提高发电及防洪能力 |
175m试验性蓄水期 | 2008年至2010年 | 2010年 | 175 | 达到设计蓄水高度,全面发挥综合效益 |
正常运行期 | 2020年11月起 | _ | 175 | 工程竣工验收后,正常运行,持续保障航运等需求 |
2024年蓄水 | 2024年9月10日 | _ | 175 | 年度蓄水工作,为今冬明春提供保障 |
三峡水库关键数据表
数据类别 | 具体数值 | 描述与影响 |
---|---|---|
总库容 | 393亿立方米 | 巨大蓄水能力,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
正常蓄水位高程 | 175米 | 设计蓄水高度,保障航运、供水、生态、发电需求 |
受淹没影响人口 | 84.62万人 | 移民安置工作量大,对社会经济有深远影响 |
搬迁安置人口 | 113万人 | 移民安置工程的规模与挑战 |
2021年待蓄水量 | 68亿立方米 | 蓄水工作量大,为流域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
2024年已释放防洪库容 | 近175亿立方米 | 防洪能力强,有效应对汛期洪水威胁 |
防洪库容减少比例 | 约0.74% | 泥沙淤积问题逐渐显现,影响防洪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