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供应本哪一年取消的

我国取消粮食供应证制度的时间需要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梳理:

  1. 起始阶段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这一时期,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松动,粮食供应逐步向市场化转型,为后续取消粮食供应证奠定了基础。

  2. 关键时间节点

    根据权威信息, 1979年9月 ,中国全面取消粮票、布票、油票等计划经济时代的票据制度,标志着粮食供应体制的重大改革开始实施。这一改革与海南等省份后续取消粮食供应证是相呼应的全国性趋势。

  3. 海南的先行探索

    海南省作为经济特区,于 2001年8月 正式取消《粮食供应证》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取消该制度的省份。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粮食供应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总结

我国粮食供应证制度的取消是一个渐进过程, 起始时间普遍认为在1979年9月 ,而海南等省份的局部改革则出现在2001年。这一改革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山楂核怎么取出来

​​快速取出山楂核的3种高效方法:​ ​ ​​冷冻法​ ​保持果肉完整,​​去核器​ ​操作最便捷,​​刀勺组合​ ​适合家庭无工具时使用。掌握这些技巧,轻松处理山楂核,制作美食更省力。 ​​冷冻法​ ​:将山楂冷冻2-3小时,果肉变硬后横向切开,用勺子轻挑出核。冷冻后核与果肉易分离,适合批量处理且果肉损耗少。 ​​专用去核器​ ​:从山楂尾部旋转插入,穿透后果核连带果柄一并拔出

健康知识 2025-04-14

山楂怎么全年保存不烂

山楂如何实现全年保存不烂? 山楂的全年保存不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科学方法实现: 低温冷藏 : 温度控制 :将山楂置于0-4℃的低温环境中,可有效减缓其呼吸作用和微生物活动,延长保鲜期。 包装要求 :使用透气性良好的包装材料,如纸箱或塑料筐,避免使用密封袋,以防山楂因呼吸作用产生过多二氧化碳导致腐烂。 气调贮藏 : 气体调节 :通过调节贮藏环境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山楂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生长

健康知识 2025-04-14

山楂片去核好还是不去核好

山楂片去核更好,因为核中含有苦杏仁甙和金丝甙等成分,虽然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味道苦且不易消化,还可能刺激胃部。山楂核的脂肪含量高于果肉,食用后可能增加胃肠负担。去核可以提升口感,减少对胃的刺激,同时避免因核中成分导致的不适。 1. 去核的优点 提升口感 :去核后的山楂片口感更佳,避免了苦味。 减少胃部刺激 :山楂核中苦杏仁甙等成分可能刺激胃黏膜,去核后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降低消化负担

健康知识 2025-04-14

山楂保存最简单方法

冷藏或密封 山楂的保存方法需根据其保存状态(完整或切开)选择,以下是综合整理的简单方法: 一、完整山楂的保存方法 冷藏保存 清洗后用保鲜膜密封,排出空气后放入冰箱冷藏室(0-4℃),可保存20天左右。 若使用塑料袋,需扎紧袋口或放入细沙层密封。 细沙保存 罐中铺细沙,分层放置山楂和细沙,密封盖子。细沙可吸收多余水分,防止山楂发霉。 二、切开山楂的保存方法 盐水浸泡 清洗切开的山楂后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带属于森林带

苔原带不属于森林带,而是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的地带,属于典型的 非森林植被带 。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植被特征 植物组成 苔原植被以苔藓、地衣、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矮小灌木为主,缺乏高大的乔木。 土壤条件 土壤多为冰沼土,夏季水分难以下渗,土壤冻结期长,养分贫瘠。 二、气候条件 温度 :全年低温,夏季短暂且热量不足,冬季漫长严寒,常伴暴风雪。 降水 :降水量较少,且多以降雪形式出现。 三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生态是什么意思

苔原生态是指生长在寒冷永久冻土地区的生态群落及其环境特征。以下是关于苔原生态的综合解释: 一、定义与分布 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生态地带,位于森林植被带与北极冰盖之间。其分布受气候条件限制,主要处于极圈内的极地东风带,具有以下特征: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 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土壤下存在永久冻层 风速极大,常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二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和冻原的区别

定义、植被、气候等 苔原和冻原实际上指的是 同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但它们在不同语境下有一些区别: 定义 : 苔原,也叫冻原,是指北极圈内以及温带和寒温带高山树木线以上的一种植被带。它主要由苔藓、地衣、多年生草类和耐寒小灌木构成,是寒带生态系统的一种典型代表。 植被 : 苔原的植被以苔藓和地衣为主,这些植物能够在极端寒冷和干燥的条件下生存。虽然有时也会有一些耐寒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带和冰原带的区别

苔原带和冰原带是两种具有显著差异的极地气候类型,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布区域 苔原带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的北冰洋沿岸,以及南极洲内陆的冰盖边缘地带。 南半球因海洋环绕,基本不存在苔原气候。 冰原带 主要覆盖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地,南极冰盖是主要组成部分。 二、气候特征 温度 苔原带:最热月气温0-10℃,冬季漫长且极寒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带常绿植被为什么常绿

减少水分蒸发,适应严寒 苔原带常绿植被常绿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环境适应性特征 减少水分蒸腾 常绿植物的叶片通常呈针状或肉质化,表面覆盖厚厚的蜡质层,这种结构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在苔原这种水分稀缺的极地环境中,水分保持是生存的关键,因此减少蒸腾作用是常绿植被的重要适应策略。 短暂营养期的优化利用 苔原植物的生长季非常短暂,常绿特性使它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和苔藓区别

苔原和苔藓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对两者的比较: 生长环境 苔原 :苔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 苔藓 :苔藓植物分布范围极广,可以生存在热带、温带和寒冷的地区(如南极洲和格陵兰岛)。成片的苔藓植物称为苔原

健康知识 2025-04-14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条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采取的6项核心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包括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制定防治计划、建立档案制度等,违反者将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 ​ 这些措施从组织保障到应急处理全覆盖,是预防职业病的法律基石。 ​​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 ​ 用人单位需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有专人负责。这是落实防治责任的首要环节。

健康知识 2025-04-14

职业病防治内容有哪些

职业病防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职业病的分类 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涵盖: 呼吸系统疾病 (如尘肺病、职业性肺炎) 皮肤疾病 (如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湿疹) 眼病 (如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 耳鼻喉疾病 (如噪声聋、铬鼻病) 肿瘤 (如石棉肺癌、膀胱癌) 其他 (如职业性哮喘、金属烟热) 二、职业病的预防

健康知识 2025-04-14

职业病目录中职业病有几种

根据最新调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已更新为 12大类135种职业病 ,并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具体调整如下: 一、新增职业病类别及病种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 新增腕管综合征(适用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 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 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限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二、其他调整说明 类别整合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法新增传染病达几种

39种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共分为甲、乙、丙三类,总数为 41种 。其中新增加的传染病数量需结合不同时期的调整情况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分类标准 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乙类:28种(如新冠肺炎、艾滋病等) 丙类:11种(如流行性感冒、伤寒等) 新增传染病情况 截至2022年7月,传染病防治法新增传染病 39种 ,包括新冠肺炎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具体分类如下: 甲类传染病 : 鼠疫 霍乱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都必须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法多少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法定传染病分为以下三类,具体数量如下: 一、传染病分类及数量 甲类传染病 共有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共有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丙类传染病 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总计 :甲类2种 + 乙类26种 + 丙类11种 = 41种 。 二、其他说明 分类标准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传染病防治的核心方法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大关键措施,同时结合疫苗接种、个人卫生习惯和科学消毒等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传染病患者是阻断传播的关键。避免接触疑似病例,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及环境及时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如飞沫、接触、虫媒等),采取针对性措施: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传染病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疫苗接种、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加强免疫力以及及时就医 。以下分点详细说明: 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例如,流感疫苗可减少50%-60%的流感发病率,麻疹疫苗则有效构建群体免疫屏障。 2.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制度

传染病防治制度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其核心亮点 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和全民参与。 预防为主 是传染病防治制度的基本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

健康知识 2025-04-14

廿二史札记错误之处

《‌廿二史札记 ‌》作为清代赵翼的史学考据代表作,虽为后世提供了独特的史学研究视角,但‌史实疏漏、考据方法局限、主观倾向明显 ‌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其价值与缺陷并存,需结合时代背景辩证看待。 ‌史实考订疏漏 ‌是《廿二史札记》最突出的问题。赵翼在对比分析史料时,常因‌忽略原始文献 ‌或‌混淆事件时间线 ‌导致结论错误。例如,书中将唐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推行时间混为一谈

健康知识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