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粮食关是什么时候

​“过粮食关”是指中国1959年至1961年因自然灾害、政策失误和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危机,民间将这段艰难时期称为“过关”。​​ 其中,​​1959到1960年春是灾情最严重的阶段​​,部分地区的饥荒甚至延续至1962年。

  1. ​时间范围与背景​
    粮食关的核心1959-1961年,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重叠。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撤援并索要贷款,中国被迫以粮食出口抵债,叠加国内“大跃进”运动中的高征购政策,导致农村存粮被掏空。例如,四川、安徽等产粮大省因粮食外调,出现大规模浮肿病和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

  2. ​灾情高峰与应对​
    1959年冬到1960年春是死亡高峰期,多地实行“一天7两米”的配给制,农村实际配额更低。政府后期通过紧急调粮、解散公共食堂、允许自留地种植等措施缓解危机,但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直到1962年才逐步恢复。

  3. ​民间记忆与历史表述​
    民间普遍用“过粮食关”形容这段饥荒岁月,而官方则长期以“三年自然灾害”概括。近年地方档案和口述历史显示,河南、安徽等地因征粮过度受灾最重,如河南光山县某村138人中饿死71人,绝户16户。

​这段历史警示粮食安全与政策科学性的重要性,也是老一辈人记忆中刻骨铭心的生存考验。​​ 当前农业技术进步虽已大幅降低饥荒风险,但节约粮食、尊重规律仍是值得传承的教训。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山楂保存最长久的做法

‌山楂保存最长久的做法是将新鲜山楂清洗后冷冻或晒干,结合真空密封可延长至18个月以上。 ‌关键亮点在于‌低温抑制变质、脱水锁住营养、隔绝空气防氧化 ‌,具体操作需根据储存条件选择合适方法。 新鲜山楂去蒂、洗净并沥干水分,装入保鲜袋排出空气后放入冰箱冷冻层。冷冻状态下,山楂细胞活动停滞,不易腐坏,保存期可达12个月,解冻后口感稍软但仍适合煮汤或做酱。若追求更长久储存,可切片晒干或使用烘干机脱水

健康知识 2025-04-14

山楂核怎么取出来

​​快速取出山楂核的3种高效方法:​ ​ ​​冷冻法​ ​保持果肉完整,​​去核器​ ​操作最便捷,​​刀勺组合​ ​适合家庭无工具时使用。掌握这些技巧,轻松处理山楂核,制作美食更省力。 ​​冷冻法​ ​:将山楂冷冻2-3小时,果肉变硬后横向切开,用勺子轻挑出核。冷冻后核与果肉易分离,适合批量处理且果肉损耗少。 ​​专用去核器​ ​:从山楂尾部旋转插入,穿透后果核连带果柄一并拔出

健康知识 2025-04-14

山楂怎么全年保存不烂

山楂如何实现全年保存不烂? 山楂的全年保存不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科学方法实现: 低温冷藏 : 温度控制 :将山楂置于0-4℃的低温环境中,可有效减缓其呼吸作用和微生物活动,延长保鲜期。 包装要求 :使用透气性良好的包装材料,如纸箱或塑料筐,避免使用密封袋,以防山楂因呼吸作用产生过多二氧化碳导致腐烂。 气调贮藏 : 气体调节 :通过调节贮藏环境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山楂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生长

健康知识 2025-04-14

山楂片去核好还是不去核好

山楂片去核更好,因为核中含有苦杏仁甙和金丝甙等成分,虽然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味道苦且不易消化,还可能刺激胃部。山楂核的脂肪含量高于果肉,食用后可能增加胃肠负担。去核可以提升口感,减少对胃的刺激,同时避免因核中成分导致的不适。 1. 去核的优点 提升口感 :去核后的山楂片口感更佳,避免了苦味。 减少胃部刺激 :山楂核中苦杏仁甙等成分可能刺激胃黏膜,去核后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降低消化负担

健康知识 2025-04-14

山楂保存最简单方法

冷藏或密封 山楂的保存方法需根据其保存状态(完整或切开)选择,以下是综合整理的简单方法: 一、完整山楂的保存方法 冷藏保存 清洗后用保鲜膜密封,排出空气后放入冰箱冷藏室(0-4℃),可保存20天左右。 若使用塑料袋,需扎紧袋口或放入细沙层密封。 细沙保存 罐中铺细沙,分层放置山楂和细沙,密封盖子。细沙可吸收多余水分,防止山楂发霉。 二、切开山楂的保存方法 盐水浸泡 清洗切开的山楂后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带属于森林带

苔原带不属于森林带,而是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的地带,属于典型的 非森林植被带 。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植被特征 植物组成 苔原植被以苔藓、地衣、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矮小灌木为主,缺乏高大的乔木。 土壤条件 土壤多为冰沼土,夏季水分难以下渗,土壤冻结期长,养分贫瘠。 二、气候条件 温度 :全年低温,夏季短暂且热量不足,冬季漫长严寒,常伴暴风雪。 降水 :降水量较少,且多以降雪形式出现。 三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生态是什么意思

苔原生态是指生长在寒冷永久冻土地区的生态群落及其环境特征。以下是关于苔原生态的综合解释: 一、定义与分布 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生态地带,位于森林植被带与北极冰盖之间。其分布受气候条件限制,主要处于极圈内的极地东风带,具有以下特征: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 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土壤下存在永久冻层 风速极大,常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二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和冻原的区别

定义、植被、气候等 苔原和冻原实际上指的是 同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但它们在不同语境下有一些区别: 定义 : 苔原,也叫冻原,是指北极圈内以及温带和寒温带高山树木线以上的一种植被带。它主要由苔藓、地衣、多年生草类和耐寒小灌木构成,是寒带生态系统的一种典型代表。 植被 : 苔原的植被以苔藓和地衣为主,这些植物能够在极端寒冷和干燥的条件下生存。虽然有时也会有一些耐寒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带和冰原带的区别

苔原带和冰原带是两种具有显著差异的极地气候类型,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布区域 苔原带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的北冰洋沿岸,以及南极洲内陆的冰盖边缘地带。 南半球因海洋环绕,基本不存在苔原气候。 冰原带 主要覆盖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地,南极冰盖是主要组成部分。 二、气候特征 温度 苔原带:最热月气温0-10℃,冬季漫长且极寒

健康知识 2025-04-14

苔原带常绿植被为什么常绿

减少水分蒸发,适应严寒 苔原带常绿植被常绿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环境适应性特征 减少水分蒸腾 常绿植物的叶片通常呈针状或肉质化,表面覆盖厚厚的蜡质层,这种结构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在苔原这种水分稀缺的极地环境中,水分保持是生存的关键,因此减少蒸腾作用是常绿植被的重要适应策略。 短暂营养期的优化利用 苔原植物的生长季非常短暂,常绿特性使它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

健康知识 2025-04-14

职业病防治内容有哪些

职业病防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职业病的分类 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涵盖: 呼吸系统疾病 (如尘肺病、职业性肺炎) 皮肤疾病 (如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湿疹) 眼病 (如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 耳鼻喉疾病 (如噪声聋、铬鼻病) 肿瘤 (如石棉肺癌、膀胱癌) 其他 (如职业性哮喘、金属烟热) 二、职业病的预防

健康知识 2025-04-14

职业病目录中职业病有几种

根据最新调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已更新为 12大类135种职业病 ,并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具体调整如下: 一、新增职业病类别及病种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 新增腕管综合征(适用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 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 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限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二、其他调整说明 类别整合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法新增传染病达几种

39种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共分为甲、乙、丙三类,总数为 41种 。其中新增加的传染病数量需结合不同时期的调整情况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分类标准 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乙类:28种(如新冠肺炎、艾滋病等) 丙类:11种(如流行性感冒、伤寒等) 新增传染病情况 截至2022年7月,传染病防治法新增传染病 39种 ,包括新冠肺炎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具体分类如下: 甲类传染病 : 鼠疫 霍乱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都必须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法多少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法定传染病分为以下三类,具体数量如下: 一、传染病分类及数量 甲类传染病 共有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共有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丙类传染病 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总计 :甲类2种 + 乙类26种 + 丙类11种 = 41种 。 二、其他说明 分类标准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传染病防治的核心方法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大关键措施,同时结合疫苗接种、个人卫生习惯和科学消毒等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传染病患者是阻断传播的关键。避免接触疑似病例,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及环境及时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如飞沫、接触、虫媒等),采取针对性措施: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传染病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疫苗接种、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加强免疫力以及及时就医 。以下分点详细说明: 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例如,流感疫苗可减少50%-60%的流感发病率,麻疹疫苗则有效构建群体免疫屏障。 2.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健康知识 2025-04-14

传染病防治制度

传染病防治制度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其核心亮点 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和全民参与。 预防为主 是传染病防治制度的基本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

健康知识 2025-04-14

廿二史札记错误之处

《‌廿二史札记 ‌》作为清代赵翼的史学考据代表作,虽为后世提供了独特的史学研究视角,但‌史实疏漏、考据方法局限、主观倾向明显 ‌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其价值与缺陷并存,需结合时代背景辩证看待。 ‌史实考订疏漏 ‌是《廿二史札记》最突出的问题。赵翼在对比分析史料时,常因‌忽略原始文献 ‌或‌混淆事件时间线 ‌导致结论错误。例如,书中将唐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推行时间混为一谈

健康知识 2025-04-14

赣韶线开通时间

赣韶铁路于 2014年9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 ,具体信息如下: 开通时间 2014年9月30日15时58分,K1666次列车从韶关东站出发,标志着赣韶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线路概况 起讫点 :东起京九铁路江西赣州南康站,西至京广铁路韶关东站,全长179.033公里(江西境内62.255公里,广东境内116.778公里)。 设计速度 :160公里/小时,为单线电气化铁路,预留复线条件。

健康知识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