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发生于1988年1月至3月,短短两个月内感染近30万人,成为全球罕见的食源性甲肝暴发事件。疫情源头为受污染的江苏启东毛蚶,政府通过禁售毛蚶、全民卫生宣传、紧急扩容医疗资源等措施,两个月内有效控制疫情,病死率仅为万分之一。
-
疫情爆发与规模
1988年1月19日上海首次报告134例病例,随后病例数呈指数级增长,单日最高新增1.9万例。官方统计显示,1月29日至3月21日累计确诊29.2万例,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达150万(占当时上海人口的12%)。患者以青壮年为主,90%出现黄疸症状,实验室检测确认95.5%为甲肝病毒感染。 -
致病原因与传播链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8%患者发病前食用过江苏启东毛蚶。该海域因粪便污染导致毛蚶富集甲肝病毒,实验证实毛蚶可浓缩病毒29倍。上海人喜生食毛蚶(仅开水烫泡),病毒未被完全灭活,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运输环节中粪船未经消毒直接运载毛蚶,加剧了污染风险。 -
防控措施与成效
上海市政府在疫情初期迅速禁止毛蚶销售并销毁库存,同步启动全民卫生教育,推广公筷制、勤洗手等习惯。医疗系统紧急征用学校、厂房等场所,新增11.8万张临时床位,6万医护人员投入救治。3月上旬新增病例显著下降,最终病死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
社会影响与长期启示
疫情促使中国加速《传染病防治法》立法,并推动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上海人自此改变生食毛蚶的习惯,公共卫生意识显著提升,为后续应对非典等疫情积累了经验。
提示:食源性传染病防控需从源头管控、科学宣教、应急响应多维度发力,个人避免生食高风险食品仍是预防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