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上海市暴发的甲型肝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之一,累计感染超30万人,直接由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发。疫情在政府快速禁售毛蚶、动员全社会医疗资源隔离治疗、强化公共卫生宣传等措施下,仅用3个月便得到控制,并推动了中国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完善。
疫情暴发与毛蚶的直接关联。江苏启东海域的毛蚶因生长水域受生活污水污染,体内富集甲肝病毒。上海市民习惯用开水烫食毛蚶,未能彻底灭活病毒,导致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用毛蚶者患病风险是未食用者的24倍,88%患者有明确毛蚶食用史。
政府应对措施的关键作用。疫情初期,上海市政府48小时内即下达毛蚶禁售令,并对市场存量进行无害化处理。全市紧急增设临时隔离病房,利用学校、企业仓库、新建住宅等收治患者,床位从5.5万张扩增至近10万张。同时通过电视、广播、街道宣传全面普及洗手消毒、隔离防护知识,缓解公众恐慌。
公共卫生体系的深远变革。此次事件暴露了当时食品卫生监管的漏洞,直接促成1990年卫生部设立卫生监督司,专职管理食品、环境等"五大卫生"。上海率先推广公筷使用和饭前洗手习惯,并永久禁止毛蚶销售。更为重要的是,它为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的立法提供了实践依据。
这场疫情警示我们:食源性传染病防控需从源头把控,既要加强水域污染治理,也需改变高危饮食习惯。现代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网的构建,离不开科学预警、快速响应与全民参与的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