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气温依然较高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一、副热带高压控制
-
下沉气流与晴朗天气
立秋后,我国南方地区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其内部下沉气流显著增强,导致天气晴朗少云,地面辐射作用增强,热量积聚。
-
“秋老虎”现象
副热带高压停留时间延长会引发“秋老虎”,即立秋后短期内回热天气,气温可能超过35℃,甚至持续数天。
二、夏季余热未消
-
地表热量积累
夏季地表和大气层积累了大量热量,立秋后这些热量仍需时间释放,导致短期高温持续。
-
水汽蒸发减弱
立秋后水汽蒸发作用减弱,热量散失效率降低,进一步加剧闷热感。
三、特殊气候因素
-
“晚立秋”与“母秋”
2024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属于农历七月四,为“晚立秋”和“母秋”。民间认为晚立秋预示炎热持续时间长,且“母秋”(双日)对应更热天气。
-
“秋包伏”现象
立秋在末伏之前(即“秋包伏”),副热带高压仍主导天气,导致立秋后仍有十几天的高温天气。
-
大气环流异常
2025年立秋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暖高压共同作用,高压系统稳定且持续,降雨稀少,加剧高温。
四、农业与地形影响
-
雨热同期
立秋后降雨减少,但夏季积累的热量仍在释放,影响局部地区温度波动。
-
地形因素
山区等地形复杂区域,热量传导速度较慢,可能出现“脱衣秋凉秋秋,着衣秋热到头”的现象。
总结
立秋后高温是副热带高压、夏季余热、特殊气候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若需缓解闷热,建议关注天气预报,及时调整作息并采取防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