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其核心含义与文化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转换的重要节点。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
二、自然现象与气候特征
-
天文现象
-
太阳黄经达225°,斗柄指向西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降至33°47′。
-
日照时间缩短,正午太阳高度持续降低,气温下降,天气转冷。
-
-
气候过渡
- 气候从秋季的少雨干燥转向冬季的阴雨寒冻,标志着冬季气候特征全面展开。
三、文化内涵与寓意
-
阴阳平衡
- 体现阴阳转变,阴气渐盛、阳气渐弱,提醒人们调整作息以适应季节变化,保持健康。
-
万物收藏
- 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表示秋季作物收储完毕,动物冬眠,自然进入休养生息状态。
-
农事与生活
-
农民开始进行冬种准备,如蔬菜搭棚、畜牧防疫。
-
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建议通过羊肉、饺子等食物补气抗寒。
-
四、节气三候
立冬分为三候:
-
一候水始冰 :水开始结冰,标志着寒冷加剧。
-
二候地始冻 :地面开始冻结,土壤进入休眠期。
-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野鸡进入水中化为蜃景,预示冬日严寒。
总结
立冬不仅是季节更迭的标志,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智慧。它提醒人们顺应天时调整生活,通过农事活动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