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最寒冷时期的开始,其来历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
-
时间范围 :每年公历1月5日或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85°时确立。
-
气候特征 :此时天气渐冷,但尚未达到极点,民间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因地表热量尚未耗尽。
二、名称由来
-
气温特征 :小寒时气温虽低,但仍是冬季最冷阶段,故称“小寒”。
-
时间节点 :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过小寒才进入“三九”寒冬。
-
季节对应 :与夏季小暑相对,故得名“小寒”。
三、气候特点
-
极端低温 :北京等地区平均气温约-5℃,极端最低可达-15℃。
-
持续低温期 :小寒期间常伴随“三九”“四九”的严寒,民间有“冷在三九”的俗语。
四、传统习俗
-
探梅 :赏梅花是重要习俗,梅花因高洁品格与寒冬相映。
-
腊月关联 :部分地区因腊祭活动将12月称为腊月,但小寒实际在农历正月初,两者无直接关联。
五、节气意义
小寒不仅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节点,也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如通过观察候鸟迁徙、动物行为预测天气变化。
(注:小寒并非腊月节气,可能混淆了节气与月份的命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