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芒作物分收种,农事最繁忙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开始。其核心内涵和特点如下:
一、节气含义
-
字面与农事关联
“芒”指有芒作物(如麦类、稻类),“种”既指播种也指作物生长周期的节点。芒种因此得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是农作物种植与收获的分界点。
-
农耕文化象征
作为“三夏”(夏收、夏种、夏管)的起始,芒种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自然节律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二、时间与天文特征
-
公历时间 :每年6月5日或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75°时确立。
-
气候特点
-
高温多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雨量充沛、湿度大,为晚稻等作物提供良好生长条件。
-
天气灾害 :需防范龙卷风、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尤其是黄淮平原易发生“烂麦场”灾害。
-
三、农事活动
-
南方主产区 :以插秧为主,如江西“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
-
北方主产区 :以小麦收割为主,需抓紧晾晒、脱粒和贮藏。
-
其他地区 :如云南高原开始多雨,西南西部高原冰雹频发。
四、文化内涵
-
诗词体现 :唐代诗人范成大《芒种后积雨骤冷》描绘梅雨连绵中农夫插秧的辛劳场景,展现节气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
养生提示 :湿热天气易引发肺部、皮肤疾病,建议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
芒种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也是自然现象与人文活动交融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