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作为深化医药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虽然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群众负担,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价格管理方面
-
价格逆增长现象
部分药品集采后价格未达预期,甚至高于集采前。例如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选价格低于集采前,人血白蛋白注射剂中选价与集采前仅差40元,但供应量激增导致实际效果有限。
-
虚高价格残留
少数药品和耗材价格仍高于合理水平,主要因流通环节存在不合理利润空间,集采未能完全挤出“水分”。
二、供应保障方面
-
合同量内供应难
部分企业为中标压低价格,导致合同量内供应不足,甚至出现断供现象。例如2020年起多批次集采药械断供问题持续存在。
-
供应稳定性不足
受临床需求波动、企业生产安排等因素影响,个别品种出现临时性供应紧张,影响患者用药。
三、执行与监管方面
-
医疗机构执行偏差
-
部分医疗机构为规避考核,减少中选产品使用量或优先使用高价非中选药品。
-
多地医保目录衔接不完善,导致患者自费比例上升。
-
-
监管机制不完善
-
对中选企业质量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曾发现个别企业通过变更生产工艺、降低质量标准维持低价。
-
医疗机构议价能力弱化,区域价格体系被破坏,导致集采效果受限。
-
四、其他问题
-
报销政策影响 :集采后药品单价下降,但报销比例不变,导致患者个人负担短期增加。
-
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医保支付标准、药品目录差异,影响集采政策的统一效果。
建议与对策
-
完善价格监测与评估 :建立动态价格调整机制,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品种及时干预。
-
强化供应保障 :通过省级协同机制解决供应短缺问题,明确企业履约责任。
-
优化医保政策 :调整报销比例与药品价格挂钩机制,降低患者自费压力。
-
加强多方协同 :医保、卫健、药监等部门联合监管,严查“带金销售”等违规行为。
通过以上措施,可进一步提升集采政策的有效性,确保患者及时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和医用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