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降低医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主要存在问题
-
价格波动与质量隐患
部分集采药品出现中选价格高于集采前、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增多的情况,如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导致医疗机构对集采的信任度下降。集采政策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存在滞后性,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忽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
-
供应保障风险
集量采购可能导致供应商减少生产投入,尤其是一些高值医用耗材,出现供应短缺或延迟现象,影响临床使用。
-
政策执行偏差
-
区域集采与医疗机构内部集采协调不足 :区域集采覆盖范围有限,医疗机构内部集采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药品和耗材无法纳入集中采购。
-
采购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部分医疗机构为满足集采指标,过度采购低效或非必需产品,造成资源浪费。
-
-
信息系统与人员能力不足
医疗机构在集采执行中存在报量不准、用量统计不实等问题,部分医院信息系统落后,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
二、改进建议
-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加强对药品和耗材的全程质量监控,建立从原辅料采购到使用后的疗效追踪机制,确保中选产品疗效与安全性。
-
优化采购机制
-
动态调整采购量 :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调整集采量,避免过度采购低效产品。
-
分类施策 :区分药品和医用耗材的差异,制定针对性政策,例如高值医用耗材采用单独的集采模式。
-
-
强化供应商管理
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价格、质量、交货能力等因素,同时加强合同约束和违约惩戒机制。
-
提升医疗机构能力
加强医疗机构采购人员培训,完善信息系统,确保报量准确、用量真实,并建立多源供应保障机制。
-
平衡价格与质量
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引入质量权重,避免单纯追求低价,确保中选产品性价比合理。
通过以上措施,既能发挥集中采购的降本优势,又能保障医疗质量和供应安全,实现“群众、医院、医保”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