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工作在降低医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价格管理方面
-
价格波动与逆增长
部分药品集采后出现价格高于集采前的现象,如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选价低于集采前,人血白蛋白注射剂中选价仅低于集采前50%,削弱了医疗机构对集采的信任度。
-
价格透明度不足
医院内部价格体系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风险,部分供应商可能因利益输送获得不合理采购权。
-
区域价格差异与政策执行偏差
不同地区、医院间存在价格差异,部分试点地区为追求进度忽视耗材特性,导致临床使用风险。
二、质量与供应保障
-
药品质量控制薄弱
集采过程中对药品次要质量标准的审核可能放松,导致低价或不合格药物进入临床,引发用药风险。
-
医用耗材供应风险
部分高值耗材存在供应不及时、库存管理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临床使用效果。
-
医疗器械质量隐患
采购环节缺乏有效监管,存在设计缺陷、材料不符合标准等风险,威胁患者安全。
三、采购机制问题
-
流程不规范
缺乏明确采购计划和预算,审批流程繁琐且不透明,易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
-
供应商管理不当
对供应商资质审查不严,存在利益输送风险,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
信息系统落后
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无法支持高效集采管理,影响数据准确性和决策效率。
四、其他挑战
-
创新药物投入不足 :集采政策可能抑制对新型药物的研发投入。
-
基层医疗机构压力 :集采后基层医疗机构可能面临药品短缺、用药成本上升等问题。
建议与对策
-
完善价格监测机制 :建立动态价格评估体系,避免价格逆增长。
-
强化质量监管 :加强药品和耗材的全程质量追溯,严查不合格产品。
-
优化采购流程 :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
-
平衡价格与质量 :在降低价格的确保临床必需药品和高端耗材的质量保障。
通过以上措施,可提升集采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患者利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