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签订的免责协议是否有效,需根据协议内容及签订程序综合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一、有效条件
-
自愿协商一致
协议需由双方当事人自愿签订,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且双方对免责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
不违反法律规定
免责条款不得违反《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免除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失,也不得免除人身伤害的赔偿责任。
-
明确免责范围
免责条款需具体、明确,避免模糊不清或歧义,确保双方对免责事项有清晰认知。
二、无效情形
-
涉及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
任何包含“造成对方人身损害”或“因故意/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条款均无效。
-
违反公序良俗
若免责条款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善良风俗(如免除交通事故责任),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
格式条款问题
-
未与对方协商一致(如单方面强制附加条款)
-
使用专业术语且未尽提示说明义务
-
三、特殊注意事项
-
协议形式 :建议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双方基本信息、免责事由及争议解决方式。
-
风险分配 :免责条款应合理分配双方权益与风险,避免过度偏向一方。
-
可撤销条款 :若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受损害方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
建议 :签订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内容,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确保协议符合法律要求且保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