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产生的原理和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概念:
一、基础理论基础
-
光子概念与受激辐射理论
爱因斯坦于1916年提出受激辐射理论,为激光的诞生奠定基础。该理论指出,当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吸收光子后跃迁到高能级,再从高能级跃迁回低能级时,会发射出与入射光完全相同的光子(频率、相位、偏振态一致),从而实现光的相干放大。
-
粒子数反转条件
激光产生的核心条件是实现粒子数反转,即高能级粒子数多于低能级粒子数。这需要通过泵浦(如光激励、电激励等)使介质达到非平衡态。
二、激光产生的核心过程
-
受激吸收与光放大
-
当低能级原子吸收能量后跃迁到高能级,若此时有匹配频率的光子存在,低能级原子会受激跃迁到高能级,并发射出与入射光完全相同的光子。
-
若该光子引发其他原子受激跃迁,形成连锁反应,最终产生大量相干光子,形成激光束。
-
-
谐振腔的作用
-
谐振腔由两块反射镜组成,形成光学谐振回路。通过部分反射镜允许光子逸出,另一部分反射镜用于光束的反馈和放大。
-
谐振腔能够选择特定波长的光子,增强特定方向的光束,从而实现激光的单色性和方向性。
-
三、补充说明
-
能量阈值 :需通过泵浦系统提供能量,使介质达到阈值能量,才能维持粒子数反转。
-
脉冲激光 :通过调节泵浦频率和能量,可产生短脉冲激光,用于材料加工、医疗等领域。
激光的相干性、方向性和单色性使其在通信、医疗、工业加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