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交提留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农民除缴纳国家征粮外,还需向集体或地方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集体或地方财政支持。这一制度主要存在于20世纪70年代至2002年,与公粮制度并行实施。
一、提留的定义与背景
-
基本概念
提留是农民在完成国家征粮后,按比例向集体或政府缴纳的收入,用于支持村级组织运营和地方公共服务。
-
历史背景
该制度与公粮制度并行,是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分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平衡国家征用与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二、提留的组成与用途
-
主要构成
提留通常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及五项乡镇统筹(教育费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优抚费)。
-
征收标准与方式
-
按土地亩数计算,土地越多缴纳金额越高,但一般不超过当地人均平均收入的5%。
-
部分地区以实物(如棉花)或货币形式征收,存在完成指标否则罚款的强制机制。
-
三、提留制度的影响与意义
-
积极影响
-
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
-
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如兴办公益事业、改善生产条件。
-
-
局限性
-
过度征收导致农民实际收入降低,尤其在粮食歉收时易引发生活困难。
-
2002年税费改革后,该制度逐步取消,农村经济负担显著减轻。
-
四、历史意义与情感价值
提留制度不仅是经济政策,更承载了农民对集体和国家的奉献记忆。尽管现已成为历史,但其对农村发展历程的塑造作用仍被广泛讨论。
注 :当前农村不再实行提留制度,相关费用已纳入税费改革后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