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心脏内膜(包括心瓣膜、心室壁内膜等)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赘生物形成。以下从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综合说明:
一、定义与分类
-
基本定义
感染性心内膜炎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衣原体等)侵袭心内膜引起,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非感染性炎症不同。 -
分类
- 急性型:起病急骤(数天至数周),病原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为高热、严重中毒症状、快速进展的瓣膜破坏。
- 亚急性型:病程较长(数周至数月),常见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症状较轻,以低热、贫血、栓塞等为主。
二、病因与高危因素
-
病原体
- 细菌:草绿色链球菌(亚急性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常见)、肠球菌等。
- 真菌:念珠菌、曲霉菌等,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
高危人群
- 心脏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植入者。
- 医源性因素:心脏手术、导管操作、长期静脉用药等。
- 感染诱因:口腔感染、皮肤创伤、尿路感染等导致菌血症。
三、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发热(持续或间歇性)、乏力、体重下降。
- 心脏杂音(因瓣膜损伤导致血流异常)。
- 栓塞:脑、肾、脾等器官栓塞,表现为偏瘫、血尿等。
- 皮肤表现:瘀点(常见于甲床、口腔黏膜)、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
-
体征
- 贫血、脾肿大。
- 心力衰竭(瓣膜严重受损时)。
四、诊断方法
- 关键检查
- 血培养: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金标准”,需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率。
- 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TEE)可发现赘生物及瓣膜病变。
- 血清学检查: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试验,辅助判断链球菌感染。
五、治疗与预防
-
治疗原则
- 抗生素治疗:
-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疗程通常4-6周。
- 重症或耐药菌感染需联合用药(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 手术治疗:
- 适用于抗生素无效、严重瓣膜损伤、赘生物脱落风险高或反复栓塞者,包括瓣膜置换、赘生物清除等。
- 抗生素治疗:
-
预防措施
- 基础疾病管理:控制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 口腔卫生:定期洁牙,牙科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规范医疗操作:减少侵入性检查和手术的感染风险。
六、总结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情复杂,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心脏杂音或栓塞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