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脏内膜,特别是心瓣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这种疾病通常伴有赘生物的形成,即在心脏内部形成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少量的炎症细胞。
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流动力学因素、机械因素造成的心内膜原始损伤、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以及暂时性的菌血症,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这些条件有利于血液中的致病微生物附着于受损的心内膜上,并在那里繁殖引起局部感染。
2. 感染因素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感染,但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也可能成为病原体。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草绿色链球菌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更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3. 器质性心脏病
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因为心脏瓣膜或血管壁的异常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是最常见的部位,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主动脉缩窄也是潜在的风险因素。
4. 免疫力下降
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比如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者、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患者中,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这是因为免疫力下降使得身体对入侵微生物的防御能力减弱。
5. 其他因素
长期使用静脉药物滥用者、严重营养不良者、植入永久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极者、进行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人群(如透析、深静脉置管等),都属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风险人群。
特别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静脉药瘾者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常累及正常的心脏瓣膜,尤其是三尖瓣,这是由于注射毒品过程中细菌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并到达心脏造成的。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及时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更加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并采取适当的预防策略。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