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感染引起的心脏内膜炎症性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说明:
1. 疾病定义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指微生物直接感染心脏瓣膜或心室壁内膜,导致炎症反应并可能形成赘生物。瓣膜是最常受累的部位,但感染也可能发生在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
2. 症状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因急性或亚急性而有所不同: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突然,伴随高热、寒战、全身毒血症。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隐匿,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低热等。
- 常见症状:
-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急性患者可能表现为高热,亚急性患者则多为低热。
- 心脏杂音:可能因基础心脏病或瓣膜损害导致。
- 周围体征:如瘀点(皮肤和黏膜)、指(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斑(视网膜卵圆形出血斑)、Osler结节(指或趾垫的痛性结节)以及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的出血斑)。
3. 病因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已有病变的心脏:如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
- 血流动力学因素:如瓣膜反流、切应力导致的损伤。
- 微生物感染: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通过血液到达心脏。
- 高危操作:如牙科手术、静脉注射药物、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
- 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慢性疾病。
4. 治疗方法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 药物治疗:
- 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手段。
- 急性感染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物)。
- 亚急性感染则根据药敏实验选择针对性抗生素。
- 手术治疗:
- 适用于瓣膜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衰、持续性败血症或栓塞患者。
5. 预防措施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措施包括:
- 保持口腔卫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定期牙科检查是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方法。
- 无菌操作:在静脉导管插入或其他有创性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 高危人群的抗生素预防:
- 如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既往感染过心内膜炎的患者,在进行牙科操作(如拔牙)时,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或克林霉素,需在操作前30~60分钟服用。
总结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常见于已有心脏病变的患者,其症状包括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预防措施如保持口腔卫生和在高危操作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有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