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断续线的正式划定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涉及到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历史性权利主张。这条线最早出现在私人出版的地图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形式。
早在1914年,一些私人出版的地图就已经标注了南海断续线。这条线起初是一条长弧形连续线,从中国与越南的陆地边界开始,环绕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和东海,最终到达中国与朝鲜的陆地边界。这一时期的断续线范围还比较模糊,并没有明确的地理坐标或划分依据。
1933年法国殖民者侵占了中国南沙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等九个小岛,激起了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强烈抗议。随后出版的地图将该线的南端扩展至北纬9度左右,把被法国侵占的九个小岛纳入线内,并标注为“南海九小岛”或“琼州九岛”。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开始收复台湾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为了具体化确定的南海领土范围,1947年内政部重新审定南海诸岛地名,并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在图中标绘了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群岛,并以南海地形为参照,在周边标绘了11条断续线,最南端位于北纬4°左右。这标志着U形断续线在中国南海地图上的正式确立,即所谓的“十一段线”。
1948年初,民国政府将此图收入《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公开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继承了这条线,并在1953年取消了北部湾内的两段断续线,形成了现今的“九段线”。同时,1958年发布的关于领海声明中规定了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宣布这项规定适用于包括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在内的所有中国领土。
值得注意的是,“九段线”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一直存在争议。国际社会对于这条线的具体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它是国界线,有的则认为是历史性水域线或者历史性权利线。尽管如此,自其诞生以来,“九段线”成为了中国维护南海权益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随着南海地区资源开发潜力的增加以及战略重要性的提升,围绕“九段线”的争议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南海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及海域提出了各自的主权要求,导致了一系列复杂的争端。这些争端不仅涉及领土主权问题,还包括海洋权益的界定,如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设等。
南海断续线的正式划定经历了从私人地图到官方确认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历史性权利主张。尽管这条线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法理基础,但其法律地位和实际应用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未来,如何妥善处理相关争议,实现和平共处与合作发展,将是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