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断续线,也称“九段线”,是中国在南海地区划定的特殊界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以下从背景、划定过程、法律依据及其演变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南海断续线的背景与目的
南海断续线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目的是维护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
历史背景: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南海地区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威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和日本曾对南海诸岛提出主权要求或进行侵占。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明确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并试图通过划定界线来巩固这一主张。
划定目的:
断续线的划定旨在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管辖范围,以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二、断续线的划定过程
南海断续线的划定经历了多个阶段,其最终形态在1948年基本确定。
初步划定(1935年):
- 中国政府首次将南海诸岛列为国家领土,并绘制了“U”形断续线,这是南海断续线的雏形。
正式划定(1947年):
- 民国政府内政部在1947年12月1日发布了《南海诸岛位置图》,标定了11段断续线,以环绕南海诸岛的最外缘岛礁为依据,划定了中国的海疆范围。
- 这条线被称为“U形线”,因为其形状类似于英文字母“U”。
调整与演变(1953年):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沿用了1947年的断续线。但在1953年,出于中越关系友好的考虑,去掉了北部湾和东京湾两段,形成了现行的“九段线”。
三、断续线的法律依据
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历史性权利:
- 断续线体现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长期历史性控制和实践,符合国际法中关于历史性权利的概念。
国际法依据:
- 虽然断续线并未直接受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明确规定,但历史性权利作为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与UNCLOS中的主权和管辖权条款并不冲突。
学术界的观点:
- 学术界对断续线的法律性质存在不同看法,主要包括“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权利”“海上疆域线”和“岛屿归属线”四种观点。其中,“岛屿归属线”得到了较多支持,认为断续线主要体现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
四、断续线的现实意义
主权宣示:
断续线明确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主张,是中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象征。海洋权益维护:
断续线内的海域被视为中国的历史性权利范围,对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争议:
断续线也引发了一些国际争议,部分国家对其法律地位提出质疑。对此,中国通过历史文献、地图证据和国际法依据进行回应,强调其合法性。
总结
南海断续线的划定是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重要举措,其法律地位得到了历史性权利和习惯国际法的支持。尽管面临国际争议,但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致力于通过国际法途径进一步明确断续线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