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断续线”(俗称“九段线”)是历史上中国对南海海域权益范围的划分,其段数变化与地图比例尺和历史修订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原始划分与历史演变
-
早期划分依据
1947年国民政府时期首次公布《南海诸岛位置图》,标绘了11段断续线,覆盖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组群岛及北接北部湾、东临台湾岛的广阔海域。
-
后续调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因北部湾、东京湾的归属调整,将线段减少至9段,形成了现行的九段线格局。
二、当前划分标准
-
线段数量 :现官方文件和地图均采用9条断续线划定南海权益边界,最南端延伸至北纬4度左右的曾母暗沙。
-
覆盖范围 :九段线东起巴士海峡,西至西沙群岛,北接中国海南岛,南抵南沙群岛,形成U形线状分布。
三、常见误区说明
-
“10段说法”的来源 :部分资料将台湾岛东端未纳入计算,但根据权威资料,台湾岛东段属于东海范畴,与南海九段线无直接关联。
-
“断续线”性质 :九段线并非传统领土分界线(如领海基线),而是历史形成的海洋权益边界,与领海、毗连区等概念有本质区别。
四、国际认可度
九段线作为中国南海权益边界的核心依据,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多份国际文件和地图中体现。其存在既非国界线(不与邻国共享),也非领海基线(不对应具体海域范围)。
综上,南海“断续线”当前官方认定为 9段 ,这一划分既符合历史演变,也体现了中国在南海权益的连续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