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潮汐是受月球与太阳引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其独特之处在于全日潮为主、潮差小(1-2米)且受南海地理环境影响显著, 尤其以潭门湾为例,当地渔民利用潮汐规律发展出“夏潮赶海”“渔冲捕鱼”等特色生产方式。
-
潮汐成因与类型
琼海潮汐主要由月球和太阳引力驱动,叠加地球自转与海底地形影响。不同于常见的半日潮(一日两涨两落),琼海以全日潮为主(一日一涨一落),尤其在西部临高、儋州海域潮差可达3米。潭门湾因礁盘地质结构形成平缓浅滩,潮汐规律更易预测,成为优质赶海场所。 -
本地潮汐规律
农历初一、十五前后三天潮差最大(大潮),初八、廿三前后潮差最小(小潮)。4-8月“夏潮”退潮在午后,裸露海底便于赶海;9月至次年3月“冬潮”涨潮在上午,适合围网捕捞。 渔民总结出“长短星”口诀(如“正、七月初七、廿一”)辅助记忆潮汐周期。 -
生产与生态应用
- 赶海经济:潭门湾退潮时游客可徒步捡螺拾贝,高潮期渔民采用“打八袋”“潜水探宝”等传统方式,带动旅游与渔业。
- 渔冲捕鱼:临高、儋州渔民堆石筑坝,利用涨潮引入鱼虾、退潮拦截收获,体现潮汐智慧。
- 生态警示:台风叠加天文大潮易引发风暴潮,如2014年“威马逊”导致铺前湾水位暴涨4米,需加强预警。
-
现代预测与安全
通过海事服务网或“全球潮汐”APP可查询实时潮汐数据。赶海需注意:选择大潮汛期、结伴行动、避开雷电天气,并穿胶鞋防礁石划伤。
琼海潮汐既是自然奇观,也是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掌握其规律,既能体验赶海乐趣,也能规避风险,感受人与海洋的共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