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过冬至的饮食习俗融合了传统与地域特色,主要食物选择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传统主食类
-
汤圆(冬至团)
汤圆是上海冬至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象征团圆与圆满。旧时家家户户会制作甜汤圆(含糖、肉、豆沙等馅料),祭祖后全家人围坐共享,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习俗。现代人更注重其象征意义,部分人还会购买现成汤团或包制不同馅料的汤团。
-
饺子
部分市民选择包饺子,象征团圆与幸福。饺子馅料多样,包括肉包、菜包、虾包等,既有北方习俗的影响,也体现了上海饮食的包容性。
-
馄饨
部分市民在冬至夜食用菜肉馄饨,与北方人冬至吃水饺的习俗形成对比。上海本地有“冬至吃馄饨”的说法,强调“今朝夜里必须吃”。
二、特色节令食品
-
甜白酒
用糯米、玉米等发酵酿制,是冬至必备饮品。甜白酒具有温补功效,旧时需3-5天发酵,现成品甜白酒也广受欢迎。
-
花糕
以米粉、豆粉为原料,加入枣、栗、杏仁等蒸制而成,与汤圆、饺子搭配食用。
-
八宝粥
部分家庭会煮八宝粥,食材丰富,象征生活富足。
三、饮食文化内涵
-
祭祖与团圆 :冬至夜设“冬至亭”祭祖后团圆饭,通过口宣吉语、分享食物增进亲情与友情。
-
地域差异 :不同区域存在饮食偏好,如嘉定、无锡等地保留吃汤团传统,部分人会结合北方习俗包饺子或馄饨。
-
创新与融合 :现代家庭更注重便捷性,常购买现成汤团或馄饨,部分人还会搭配羊肉、蹄膀等食材。
上海冬至饮食以汤圆为核心,同时融合饺子、馄饨等选择,既保留传统习俗,又体现现代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