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每天必吃的食物,既有传承百年的经典小吃,也有融入日常的本帮风味,从清晨的“四大金刚”到深夜的葱油拌面,浓油赤酱与清淡鲜美交织,构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生煎馒头是上海早餐的“扛把子”,半发酵面皮包裹鲜肉和肉皮冻,煎到底部金黄酥脆,咬开时汤汁喷涌,搭配醋和姜丝,鲜香不腻。小笼包则以“皮薄、汤多、肉鲜”闻名,南翔小笼的16道褶子堪称非遗技艺,蟹粉小笼更是秋日限定美味。
葱油拌面是弄堂里的灵魂主食,熬香的葱油与开洋(虾米)拌匀劲道面条,简单却回味无穷。排骨年糕将炸排骨的酥嫩与年糕的软糯结合,甜面酱汁是点睛之笔,汪小姐在《繁花》中的一句台词让它再度翻红。
“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团)是上海早餐的永恒经典。粢饭团用糯米裹油条和榨菜,咸甜皆宜;咸豆浆则加入虾皮、紫菜,口感层次丰富。油墩子和葱油饼是街头怀旧小吃,萝卜丝馅的油墩子外脆内软,葱油饼煎到两面焦香,曾是放学路上的治愈零食。
腌笃鲜代表本帮菜的时令智慧,春笋、咸肉与鲜肉慢炖,汤色奶白,鲜掉眉毛。红烧肉浓油赤酱,肥而不腻,甜咸交织的酱汁能扒三碗饭。冷菜中的熏鱼和糖醋小排,一个酥脆酱香,一个酸甜开胃,是上海人家待客必备。
夜宵少不了菜泡饭,隔夜饭加青菜煮到米粒开花,配酱瓜或腐乳,暖胃又节俭。若想解馋,黄鱼面的雪菜汤底和去骨鱼肉,或单档/双档(百叶包与油面筋)的清鲜汤水,都是深夜食堂的温柔选择。
从早点到夜宵,上海人的日常饮食既市井又精致,每一口都是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来上海,记得跟着本地人排队买刚出锅的生煎,或挤进老面馆点一碗浇头面,才能真正品味这座城市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