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冬至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具体表现如下:
一、节日地位与名称
-
核心地位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福建民间公认的“四大节日”之一,与春节齐名,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流传。
-
别称与内涵
除“冬至”外,还被称为“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既反映天文现象(太阳到达黄经270度),也承载着祭祖、祈福的民俗意义。
二、民俗活动与饮食
-
特色饮食
-
汤圆/米时 :福州、闽南等地以糯米制成的汤圆(或称“米时”“索圆子”)为主食,象征团圆和吉祥。部分汤圆会包成鸡母、狗仔等形状,或用红素粉染色,兼具祭祀与节庆功能。
-
丸子类 :闽南地区有吃“冬至丸子长一岁”的习俗,将糯米制成丸子煮食,寓意驱邪纳福。
-
-
传统仪式
-
祭祖扫墓是重要活动,部分家庭会在冬至前夜全家一起搓米浆、包汤圆,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
有的地方会用汤圆、糍粑等食物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
三、文化意义与气候关联
-
农事指导
冬至是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节点,用于观察气候变化和安排春种秋收,如福州谚语“冬至是月头,棉被盖过头”等民间智慧。
-
节气智慧
尽管冬至白昼最短、气温未达最低,但民间认为此时地表积热未散,真正的严寒需待冬至后。
四、地域差异与现代传承
-
福州特色 :强调“搓米时”习俗,需全家参与,兼具娱乐与传承意义。
-
泉港、南平等地 :有包汤圆、煮鱼丸、品福橘等特色活动,形式多样。
-
教育传承 :福州等地将“福州元宵丸”等非遗小吃引入校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福建冬至不仅是自然节律的节点,更是承载着丰富民俗与文化内涵的节日,通过饮食、仪式等形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