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结束,秋季开始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正式开始,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定义与天文特征
-
时间与位置
秋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黄经达到180°,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
-
自然现象
-
雷声消失 :古籍记载“雷始收声”,因阴气渐盛,雷鸣逐渐减少,象征暑气消退。
-
昼夜平分 :昼夜时长几乎相等,昼夜温差开始加大,气温逐渐下降。
-
二、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
传统习俗
-
祭月节 :古代以秋分为“祭月节”,与中秋节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体现对自然的敬畏。
-
吃秋菜 :部分地区有食用秋葵、白菜等应季蔬菜的习俗,中医认为可补肺防燥。
-
-
农事指导
秋分是重要的农时节点,农民依据此节气安排播种与收割,如播种冬小麦、秋收玉米等。
三、节气三候
-
一候雷始收声 :阴气盛则雷鸣减少,预示暑气消退。
-
二候蛰虫坯户 :昆虫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封穴防寒。
-
三候水始涸 :河流湖泊水量减少,进入枯水期。
四、文学与哲学意义
秋分常被诗人借喻人生境遇,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描绘萧瑟秋意,抒发漂泊感。其“平分秋季”的特性,也引发对时间循环与生命平衡的哲学思考。
秋分作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既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