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和入伏都是夏季高温期,但两者在热度和时间范围上有明显区别:
一、时间范围与定义
-
大暑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位于小暑之后、处暑之前,通常出现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前后。此时正值三伏天中的 中伏 前后,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湿度最高、闷热程度最强的时段。
-
入伏
是三伏天的开始,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入伏时间每年不同,通常出现在7月下旬,持续约10-20天,结束于立秋前。
二、热量累积与气象因素
-
大暑 :
由于中伏期间地表热量累积达到峰值,加上副热带高压控制导致晴朗少云、热量难以散发,加上高湿环境,形成“湿热交蒸”的极端天气条件,因此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
入伏 :
虽然开始进入高温期,但热量仍在累积中,尚未达到峰值。此时段的热度通常低于大暑,但天气逐渐转闷热。
三、民间说法与科学解释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俗语,形象地说明大暑更热。科学上,三伏天整体高温(50天)比单独的大暑节气(13天)持续时间更长,且包含更多极端高温天气。
四、总结
-
大暑 :
作为三伏天中伏的前期,受热量累积和气象条件共同影响,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
入伏 :
虽然气温高,但热度不及大暑,且随着时间推移热量仍在持续累积。
大暑更热 ,而入伏是高温期的开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