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治疗需根据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选择不同药物,目前临床常用十大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依托考昔)、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丙磺舒、碳酸氢钠、塞来昔布和洛索洛芬钠。 其中,急性期以快速消炎止痛为主,慢性期则需长期控制尿酸水平,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 秋水仙碱:急性期首选,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关节肿痛,但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和骨髓抑制风险。
- 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依托考昔):急性期一线用药,可快速镇痛消炎,但长期使用可能伤胃。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或禁忌者,短期使用可迅速缓解症状,避免长期依赖。
- 别嘌醇:慢性期核心药物,抑制尿酸生成,需基因检测(HLA-B*5801)以避免严重过敏反应。
- 非布司他:新型抑尿酸生成药,肝肾负担较小,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慎用。
- 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需大量饮水防结石,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丙磺舒:辅助排尿酸,禁与水杨酸类药物同服。
- 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结晶,长期使用需防电解质紊乱。
- 塞来昔布:COX-2抑制剂,胃肠道副作用较小,适合有溃疡史患者。
- 洛索洛芬钠:兼具抗炎和镇痛作用,急性期可短期使用。
痛风治疗需结合药物与生活方式调整,如低嘌呤饮食、多饮水、控制体重等。定期监测血尿酸和肝肾功能是关键,患者切勿因症状缓解擅自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以预防复发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