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是由土壤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苗期病害,发病快、危害大,典型症状为幼苗茎基部褐变腐烂、植株猝倒枯死。关键处理办法包括种子消毒、土壤处理、科学灌溉和药剂防治。
-
典型症状识别
- 发病初期:幼苗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叶片白天萎蔫、夜间恢复。
- 发病中期:病斑扩大环绕茎秆,导致茎节收缩变细,植株倒伏。
- 后期表现:根部腐烂发黑,轻拔即断,整株枯死,病苗根部常带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
核心防治措施
- 种子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浸种6小时,或50℃温水浸种10分钟杀菌。
- 土壤消毒:播种前每亩撒施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2公斤,或石灰氮翻耕灭菌。
- 水分管理:避免苗床积水,采用“干湿交替”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降湿。
- 药剂喷雾:发病初期喷施30%甲霜·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重点喷洒茎基部。
-
辅助管理要点
- 控制播种密度,避免幼苗拥挤导致湿度偏高。
- 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避免偏施氮肥。
- 清除病苗并带离田间销毁,减少病原扩散。
发现病苗后需立即隔离处理,连续阴雨天气需提前喷药预防。通过“防重于治”的综合管理,可有效降低立枯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