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
水稻青枯病的防治需要综合管理措施,包括农业技术改进、药剂防治和品种选择。以下是最佳防治方法:
一、农业技术防治
-
品种选择
选用抗旱、早熟、大穗少蘖型品种,如灿稻,可提高耐旱性和根系抗逆性。
-
土壤管理
-
深灌改为浅水与露田结合,避免过早断水,沙质土和漏水田需特别注意保湿。
-
通过深耕松土、打碎泥块、排水浸泡等方式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烂秧风险。
-
-
合理施肥
基肥要足,追肥早,避免氮肥过量或过迟,防止植株徒长或早衰。孕穗期可喷施“万家宝”等高效液肥500倍液,促进灌浆。
-
水分调控
晚稻灌浆期需控制灌浆水量,避免干热天气下根系失水。可通过排水晾田、覆盖遮阳网等方式减少蒸腾失水。
二、药剂防治
-
苗床预防
-
播种前对床土进行消毒,可用“30%清茬+35%甲霜灵”或“30%瑞秧青”兑水喷洒苗床。
-
发病初期(一叶一心期)喷施“帮守组合”等高效杀菌剂,配合生物菌剂“木美土里”使用。
-
-
发病期治疗
-
早期发现叶尖失水症状(一窝一窝不吐水)时,立即喷施“甲霜灵”“福美双”等杀菌剂,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避免连续用药中毒。
-
对于严重感染,可配合灌根或浸根处理,如甲霜灵600-8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
-
三、综合管理措施
-
稀播匀播 :保证每株秧苗获得充足光照和养分,避免因过密导致根系发育不良。
-
中耕除草 :减少田间杂草与病害传播媒介(如稻飞虱)的滋生环境。
-
监测预警 :建立苗床病害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隔离病株,防止蔓延。
四、注意事项
-
避免重复用药或同药剂连续使用,防止抗药性产生。
-
用药后控制苗床湿度,配合“旱育根”管理,促进新根萌发。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有效控制水稻青枯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产量与米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