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种、消毒、控温、用药
水稻苗期立枯病的防治需结合农业防治、苗床管理及发病期应急处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农业防治措施
-
选种与种子处理
-
选择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晾晒和催芽,提高发芽率和抗病力。
-
可使用含精甲·咯菌腈、甲霜·种菌唑等成分的种衣剂,预防恶苗病和立枯病。
-
-
苗床环境管理
-
选择地势高平、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连作。
-
调整床土pH值至4.5~5.5,增强土壤抗病性(部分壮秧剂调酸效果有限,需配合硫酸或硝基腐殖酸)。
-
采用板瓦形苗床或薄膜育秧,减少病害传播途径。
-
二、苗床管理技术
-
播种管理
-
适期播种,夜温达8℃以上开始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导致苗弱。
-
控制播种密度,建议300g/m²,避免过密引发病害。
-
-
病害预防药剂
-
播种前用3%甲霜噁霉灵120倍液或50%敌克松2克/平方米消毒苗床。
-
苗床期喷施生根剂(如移栽灵)促进根系发育。
-
-
环境调控
-
一叶一心期保持25-28℃,减少浇水;二叶期后逐渐适应低温(≤25℃)。
-
三叶期后白天揭膜通风,夜间无霜冻时强制降温锻炼,增强抗寒力。
-
三、发病期应急处理
-
早期发现与隔离
- 发现病株后立即隔离,防止病害扩散。
-
药剂防治
-
使用3%甲霜噁霉灵100倍液、烂根死苗净50-80倍液或立枯清1-1.5g/m²喷雾。
-
配合灌根使用,效果更佳。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土壤消毒 :灌水时添加少量硫酸铜或广灭灵,或使用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
-
壮秧剂选择 :优先选用含甲霜唑、敌克松等成分的壮秧剂,并配合调酸处理。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可有效控制水稻苗期立枯病的发生,提高秧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