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病是由锥虫寄生虫感染引发的致命性疾病,以极度嗜睡、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损伤为核心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其典型表现为昼夜颠倒的睡眠模式、难以唤醒的深度昏睡,以及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反应,晚期可能出现癫痫、幻觉等严重神经症状。
-
睡眠障碍:患者呈现反常的昼夜节律,白天无法控制地陷入深度睡眠,甚至吃饭或说话时突然昏睡,夜间却频繁惊醒。特征性表现为需强烈刺激(如疼痛或高声呼喊)才能短暂唤醒,随即再次陷入昏睡状态。
-
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出现手抖、言语含糊等运动失调,后期发展为表情呆滞、反应迟钝。约半数患者伴随癫痫发作,严重时出现幻觉或僵尸样行为,部分病例有记忆衰退和认知功能丧失。
-
全身性反应:急性期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和环形红斑,颈后淋巴结显著肿大如鸡蛋。慢性病例可见皮下水肿、肝脾肿大,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停滞。
-
病程进展差异:冈比亚型症状较缓和,病程可达数年;罗得西亚型起病急骤,数月内即可因心肌炎或脑膜炎死亡。晚期患者常因继发感染或癫痫持续状态导致昏迷。
该病需通过采采蝇叮咬传播,非洲疫区旅行者出现不明原因嗜睡应紧急就医。早期药物治疗是关键,但神经系统损伤后难以逆转,疫苗接种和防蚊措施是首要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