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性磋商过程中,第二次报价高于第一次报价的情况需根据具体规则和实际情况判断,主要分为以下情形:
一、报价有效性判断
-
符合规定的情况
若磋商文件中 未明确要求二次报价必须低于第一次报价 ,且报价未超过招标控制价,则第二次报价可能被接受。例如,采购需求在谈判过程中因技术升级导致成本增加,供应商合理提高报价是合规的。
-
违规情况
-
若采购文件明确要求二次报价必须低于第一次报价,则高于第一次的报价属于 无效报价 ,可能导致供应商被取消资格。
-
若报价超过招标控制价,同样属于无效报价,需重新评估或终止采购。
-
二、实践中的常见情况
-
价格竞争策略
供应商通常在首轮报价时预留降价空间,后续报价可能因谈判进展而调整。例如,第一轮报价100万元,第二轮因需求明确后降至95万元,这种情况在实践中较为常见。
-
成本变动的合理性
若二次报价因采购需求实质性变动(如漏项增加、技术标准提高)导致成本上升,供应商有权调整报价。此时,高于第一次报价属于正常现象。
三、注意事项
-
采购需求明确性 :二次报价前需确认采购需求是否发生实质性变动,避免因需求变化引发争议。
-
预算限制 :所有报价均不得超过招标控制价,超预算将导致供应商出局。
-
流程规范 :建议采购方在磋商文件中明确报价规则,避免因规则模糊引发法律风险。
磋商中第二次报价是否高于第一次报价,需结合采购文件条款、报价是否超预算以及报价变动原因综合判断。若存在争议,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