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是一种因胃切除手术引发的慢性胃炎,其特征是胆汁和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出血。以下从定义、症状、成因及治疗方式四个方面为您详细解答:
1. 定义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是指由于胃切除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降低幽门功能的手术等原因,导致含有胆汁、胰液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胃内,从而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会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导致黏膜损伤。
2. 症状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 胃肠道不适:上腹部饱胀感、烧灼感、胸骨后疼痛,餐后症状可能加重。
- 消化不良:恶心、嗳气、反酸、呕吐,呕吐物可能呈黄绿色或黑绿色。
- 全身症状:食欲减退、消瘦、全身无力,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舌炎、腹泻等。
- 其他表现: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喉咙肿痛,甚至消化道出血(呕血或排黑便)。
3. 成因
该病的成因主要与胃切除手术相关:
- 幽门括约肌功能受损或被切除,导致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正常屏障作用减弱。
- 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胰液等)返流入胃,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
- 胃切除后胃的机械屏障功能被破坏,使胆汁更容易进入胃内。
4. 治疗方式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治疗以缓解症状、减少胆汁反流和促进胃黏膜修复为主,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 药物治疗: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铋剂)以及促进胃动力的药物。
- 饮食调理: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高脂肪食物,同时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
-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戒酒。
-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胃-空肠吻合术等手术干预。
总结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是一种与胃切除手术密切相关的慢性胃炎,其典型症状包括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及全身症状。治疗需综合药物、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