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栖息环境
- 光照: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 地形:它们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
- 越冬:在天气转冷时,蜈蚣会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厘米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2. 活动规律
- 夜行性:蜈蚣为夜行性动物,白天隐藏在暗处,夜间外出活动。
- 钻缝能力: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
3. 食物来源
- 肉食性: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
- 其他食物: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4. 繁殖习性
- 雌雄鉴别:蜈蚣是雌雄异体动物,雄蜈蚣有2个储精囊,雌蜈蚣有2个受精囊。
- 交配产卵:蜈蚣一般在雌体完成7次蜕皮、达到性成熟之后进行交配。交配期在每年的5-9月,大多在夜间进行。雌蜈蚣一年产一次卵,春末夏初卵粒发育成熟,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5. 其他特点
- 防御机制:蜈蚣具有能射出毒液的颚爪,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 群体行为: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但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
蜈蚣的生活习性使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