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冬季施工中易受冻害影响,主要通病及成因如下:
一、常见冻害类型
-
表面裂缝
由于混凝土表面与钢筋导热性差,低温下易形成冰膜,导致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极限抗拉强度而开裂。常见于拆模过早、振捣不到位或抹面不及时。
-
深层裂缝与贯穿裂缝
-
深层裂缝 :因混凝土收缩应力(水化热与表面温差)或收缩裂缝(水灰比过大)引起,部分切断结构断面,危害性较大。
-
贯穿裂缝 :完全破坏混凝土整体性,通常由严重收缩应力或冻融循环导致。
-
-
脱皮与麻面
温度过低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拆模过早或振捣不密实时,表层粉状脱落形成麻面。
二、冻害成因
-
水分冻结膨胀
混凝土中水分冻结时体积膨胀8%-9%,产生冰胀应力,若此时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易引发开裂。
-
施工技术不当
-
振捣不到位导致内部密实度不足;
-
抹面不及时或覆盖保温措施缺失;
-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过大)。
-
-
环境因素
极低温度(如低于0℃)、强风、湿度变化等加速冻害发生。
三、预防措施
-
选用低温混凝土
降低混凝土冻结温度,减少冻胀风险。
-
加强养护
及时覆盖保温材料或使用加热设备,避免表面水分结冰。
-
优化配合比
减少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增强抗冻性。
-
控制拆模时间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再拆模,避免早期受冻。
-
使用抗冻剂
添加抗冻剂降低冻结温度,减少冻融循环对结构的破坏。
通过综合控制温度、工艺和环境因素,可有效预防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冻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