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混凝土受冻处理的综合方案,结合了不同受冻程度和修复方法:
一、受冻程度判断与前期处理
-
体积膨胀性破坏
若混凝土因冰冻导致体积膨胀而开裂,需清除损坏部分,无法修复。
-
强度降低但未开裂
低温未结冰冻坏的混凝土可通过后期养护恢复强度,需清除表面油渍、灰尘,确保基层干燥。
二、处理步骤与方法
(一)表面处理
-
清理基层
用钢丝刷清除受冻表面浮浆、松散物质,确保基层毛化。若存在油渍需二次打磨处理。
-
涂刷增强剂
-
第一遍涂刷防冻剂(如含尿素)后干燥,间隔5小时涂刷第二遍,连续涂刷6遍,每遍间隔5-6小时,确保无渗漏。
-
若表面冻害较轻,可喷洒高强度水泥浆(强度等级需提高一级)。
-
(二)养护与强度恢复
-
保温措施
-
施工完成后覆盖保温材料(如保温膜、草帘、棉被)或木模板,防止再次受冻。
-
加热处理(20-30℃)可加速解冻,配合湿养护(喷水保湿),持续7天以上。
-
-
强度补充
- 养护期间可掺加高效减水剂或外加剂提升强度,或采用1:2水泥砂浆配合防水剂、微膨胀剂密实填充。
三、质量检测与后续措施
-
回弹检测
涂刷完成后48小时进行回弹检测,确认强度达标后方可恢复使用。
-
长期监测
若为大型工程,需定期检测混凝土温度、湿度及裂缝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养护方案。
四、注意事项
-
避免二次损伤 :处理时避免振捣密实过度导致裂缝。
-
环保要求 :防冻剂含尿素可能释放氨气,需选择环保型替代品。
-
规范施工 :模板表面需提前清理冰雪,避免残留影响附着力。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恢复受冻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确保结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