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混凝土抗渗不合格的资料闭合问题,需从材料、工艺、养护等多方面综合整改,并完善相关记录。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一、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
调整水泥用量与品种
根据抗渗等级要求,合理增加水泥用量或选用高标号水泥,同时优化骨料级配和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
-
控制水灰比
严格限制浇筑过程中的水灰比,避免过多水分渗入混凝土内部。
二、改进施工工艺
-
规范振捣与养护
增加振捣次数或采用专业振捣设备,确保混凝土密实度;加强养护管理,采用覆盖防护材料、及时浇水等措施促进早期强度发展。
-
控制施工缝处理
确保施工缝处密封性,采用专用灌浆材料(如911浆料)填充,并清理基层杂物。
三、完善养护措施
-
环境温湿度控制
保持混凝土浇筑后适宜的温度(如20-25℃)和湿度(相对湿度≥90%),避免早期强度损失。
-
分阶段养护
对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分层养护,减少温度应力裂缝的产生。
四、规范取样与试验
-
合理留置试件
按规范要求每500m³留置一组抗渗试件,每单位工程不少于两组,且试件应在浇筑地点制作并标准养护。
-
结果分析与反馈
严格对比试验结果与设计要求,及时调整配合比或工艺参数。
五、补充与改进措施
-
对已出现裂缝的混凝土表面,需凿除松动部分并重新铺盖,同时补充抗渗剂。
-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工程,可考虑增加内防水层(如防水涂料或灌浆)。
六、资料闭合要求
-
记录完整性
确保施工日志、材料检验报告、试验报告等资料齐全,与工程进度同步更新。
-
问题追溯性
对整改措施进行编号归档,便于后期质量追溯与分析。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混凝土抗渗性能,并实现资料闭合管理。若问题仍无法解决,建议咨询专业机构进行技术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