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管结石
定义:胆管结石是指肝内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沉积而成,分为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病因:与胆汁成分异常(如胆固醇或胆红素过高)、胆道感染、寄生虫(如蛔虫)、胆道结构异常(如先天性胆管扩张)等因素相关。
症状:
- 典型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绞痛,可放射至背部,常伴恶心、呕吐。
- 若合并感染,可能出现寒战、高热(39-40℃)及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
- 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意识障碍(雷诺尔德五联征)。
二、胆管炎
定义:胆管炎是胆道梗阻合并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常见于胆管结石患者。
类型:
- 急性胆管炎:多由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厌氧菌)引起,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Charcot三联征)。
- 慢性胆管炎:长期炎症导致胆管壁增厚、狭窄,可能引发胆汁性肝硬化。
危险性: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死亡率较高。
三、两者的关系
胆管结石是胆管炎的主要诱因,结石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引发感染。而反复胆管炎又会加重胆管狭窄,促进结石形成,形成恶性循环。
四、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胆管结石需通过手术(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或内镜取石解除梗阻。
- 胆管炎以抗生素控制感染为主,必要时需手术引流。
- 预防: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时治疗胆道感染和寄生虫病。
若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